[ 索 引 号 ] 11500240711643969N/2024-00003 [ 主题分类 ] 组织机构简介 [ 体裁分类 ] 规划计划
[ 发布机构 ] 石柱县桥头镇 [ 发文字号 ]
[ 标 题 ]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镇简介
[ 成文日期 ] 2024-01-02 [ 发布日期 ] 2024-01-02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镇简介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镇简介

一、基本情况

桥头镇因桥而得名,地处石柱县中部,建场于南唐保大元年(公元943年),全镇幅员面积66.72平方公里,海拔700米—1600米,辖7个村(社区),41个村(居)民小组,户籍人口4978户12874人,其中脱贫户296户1084人,监测户20户57人,风险消除户10户36人。2021年,桥头镇被纳入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2023年,被认定为重庆市第一批“万企兴万村”行动典型乡镇、被评为第三批市级乡村治理示范镇,最凝聚人心的是在2023年11月22日,全市“万企兴万村”行动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现场推进会在石柱县召开,我镇陶然居瓦屋小镇、长沙滨湖小镇、再别康桥民宿院落分别被作为现场会考察点,全镇干群“思发展、谋发展、促发展”氛围更加浓厚

自然物产资源丰富。森林面积48021.6亩,森林覆盖率58.6%,共有国家级保护植物在内的高等维管束植物800余种、野生动物270余种。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风景秀丽,有永久性河流湿地、洪泛湿地、人工库塘湿地和稻田湿地四大类型,呈现出山地水乡泽国的优美风貌。

历史文化底蕴厚重。老桥头场镇建场时间可追溯至唐末,已有1100多年历史。据史书记载,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归丰都“飞地”管辖561年,故有“桥头国”之称,后有文人墨客将桥头代表性景观归纳为“桥头八景”,至今仍保留有大寨坎土司遗址、羊角寨、马鹿山烈士陵园、江竹坡古城墙等历史人文景观。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采取“业主+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辣椒3200亩、脆红李10000亩、雪梨1700亩、莼菜500亩、豆瓣非遗基地200亩、注册“石柱红脆李”、“田畈梨”、“野鹤溪”、“桥头坝”等一批优质农产品商标。通过“万企兴万村”行动,引进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陶然居集团为代表的知名企业,已启动占地40余亩的重庆菜原辅材料加工园区建设,打造全产业链条。

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桥头镇位于石柱县腹心,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交通、地理等区位优势,距石柱县城仅15公里,交通区位优势突出,有悦川路、环湖路及S517省道等多条公路穿境而过,毗邻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和中益“中华蜜蜂小镇”,既是石柱县自然生态旅游线的“圆心”,也是石柱县乡村振兴示范带上的重要节点。

二、总体发展思路和发展成效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全会和县委十五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落实县委、县政府指示精神,全力打造具有石柱辨识度的“风情土家小寨、精致山水小城”,昂首走在全市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前列。

党的建设。坚持创新“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党员冬训等形式,结合“学习强国”“重庆干部网络学院”等平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坚持把“奉献”精神、“共享”理念、“拼搏”闯劲融入基层党建,探索出“三桥”党建引领模式,拓展“会—企—村”党支部联建方式,联合重庆市工商联餐饮商会在桥头镇瓦屋村建立联合党支部,将支部建在田间地头,采取“党建带会建、会建兴产业、产业促振兴”方式,促进产业振兴。

成果巩固。坚持“四个不摘”、资源整合、同向发力,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持续开展“回头看”和“三大行动”,对全镇296户已脱贫户和20户监测对象常态化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通过土地入股、产业奖补、就业带动、技能培训、消费帮扶、订单收购、社会化服务等多种方式,凝聚各方力量合力保障脱贫群众稳定增收。进一步继续坚持“五级书记”抓巩固成果促乡村振兴、“双组长负责制”、“周例会”等工作制度,进一步筑牢防返贫底线。2022年,桥头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位列乡镇第一名,综合评价为“好”等次。

乡村振兴。聚焦“五个振兴”全向发力,积极探索打造全市乡村振兴“桥头堡”。产业振兴方面,建立“1+3+6+7”改革机制盘活闲置资产,建立“政府+企业+群众”协作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建立“村企共建”联结机制增加群众收益。目前已成功引进培育50余家企业,在康养休闲、写生创作等重点领域构建起产业链条,镇级集体经济公司千年桥头有效统筹镇内资源进入市场。人才振兴方面,建立院校培养机制,联合梁平职教中心开办产业学院,3个特色班、1个工作室常年在校学生200人左右。加强在外贤人招引,帮助返乡能人在桥落地紫藤服装厂、七彩陶瓷、冇名堂民宿等项目。孵化本地创业人才,全镇7个村社党支部与11个桥头镇商会成员企业党组织开展联建,35名企业党员下沉基层指导群众创业致富。文化振兴方面,不断推广桥头文化名片,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设文明和谐乡风。其中创编《千年桥头》等文创产品25款,拍摄“韧性桥头”系列宣传片3部。新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11个,改造土家织锦“西兰卡普”色彩民房38栋,组建啰儿调、摆手舞等文艺志愿服务队伍7支,选树“韧性桥头人”先进典型6人。生态振兴方面,坚持铁腕整治不懈怠,生态修复不放松,资源优化不停滞。围绕藤子沟水库富营养化问题,在重点区域开展“禁渔”执法240余次,劝阻违法行为1200余起,按“以鱼治污”策略有序投放各类鱼苗40万尾,清除漂浮垃圾和有害水藻120余吨,新种植树苗8000余株。组织振兴方面,概括凝练桥头镇“以一镇为代价换一县平安”精神,在桥头村打造“三桥”党支部,成功做法入选重庆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创新案例。在瓦屋村试点推动陶然居集团党委、市工商联餐饮商会党支部、村党支部3方共建功能性党组织,在推动产业发展中发挥“主心骨”作用。全面推行积分治理模式,全镇在家户100%加入“积分银行”,帮助社会治理有抓手、获支持、受欢迎。

民生改善。深入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扎实开展社会救助、教育卫生、稳岗就业等工作,全面推进民生改善和保障事业稳步发展。目前,全镇义务教育适龄学生入学率达100%,重点群体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9.8%,儿童8类疫苗接种率100%,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率100%。低收入群体应保尽保,开发公益性岗位185个实现农村弱劳动力就近就业,成立千年桥头绿色发展有限公司组织200余名剩余劳动力实现本地就业。

场镇建设。依托“美丽宜居场镇”建设,着力完善场镇基础设施,全力打造“农文旅”宜居场镇,持续开展卫生场镇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加强门前三包管理,巩固国家级卫生乡镇成果。目前,桥头场镇已实现天然气、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等全覆盖,场镇建设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有力提升。

生态保护。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扎实推进藤子沟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全力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抓好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生活污水治理。

社会治理。联合农行重庆石柱支行率先推行乡村振兴“积分银行”管理模式,鼓励村民参与镇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矛盾纠纷化解等取得积分,兑换实物及授信额度,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热情,开启乡村治理新模式。创新开展积分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起底大化解”专项行动,发挥“贵和工作法”运行机制,推进“基层治理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试点工作。依托法治小院定期组织“法润千里·治汇广大”主题普法活动。推进“全民反诈”专项行动,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和滞留人员发生。开展信访“积案化解”专项行动,对重点人员实行“一人一案一专班”跟踪管控和全力化解。

三、工作亮点

最佳实践案例:政企携手推动“万企兴万村”取得新实效

近年来,桥头镇坚持以创建全国“万企兴万村”示范镇为总抓手,注重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吸引龙头企业落地,集聚众多企业成链,扶持本土企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形成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实现“强镇富民”目标,一个个企业竞相成为桥头镇乡村振兴舞台上的主角。一是坚持政府规划引领、厚植企业投资沃土。以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为主线,科学编制《桥头镇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据此招商选商。对来桥企业实行“一对一”定点服务,“个性化”为企业提供行政审批、征地拆迁、矛盾化解、水电保障等全流程包干服务,为企业来桥提供坚强保障。二是坚持企业市场运营,推动集群成链发展。采取“龙头企业搭建骨架—链上企业完善业态—带动本土企业丰富业态”的方式,引进餐饮行业龙头陶然居集团打造“陶然居瓦屋小镇”,带动30余家企业落地,形成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需求的完整产业链条。引入教育培训行业龙头重庆天籁教育集团,着力打造高品质写生创作基地,布局完善写生产业全链条。目前桥头镇已引进50余家企业,2022年投资突破10000万元。三是坚持利益联结带动,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在充分遵循企业自主经营的前提下,构建土地流转、股权分红、代售代销等“多元化”的利益联结机制。2022年以来,企业累计为桥头镇农民支付土地流转费400余万元、代售代销农产品3000余万元,支付农民劳务费用3000余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