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 11500240711643969N/2022-00012 [ 主题分类 ] 组织机构简介 [ 体裁分类 ] 机构
[ 发布机构 ] 石柱县桥头镇 [ 发文字号 ]
[ 标 题 ]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镇乡村振兴规划简介
[ 成文日期 ] 2023-02-21 [ 发布日期 ] 2023-02-21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镇乡村振兴规划简介

 【基本情况】桥头镇地处石柱县境中部,距石柱县城26.7公里,幅员面积66.72平方公里,辖马鹿1个社区,桥头、瓦屋、田畈、赵山、长沙、野鹤6个村,共41个村民小组。境内海拔700—1600米之间,以山地丘陵为主,现有耕地28785.3亩,其田16328.85亩、土12456.45亩。镇内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四季分明、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厚重、产业基础较好,有藤子沟水库(Ⅱ等大(2)型水利工程)、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670.84公顷,其中湿地面积459.42公顷,占总面积的68.5%)。地处长江三峡特有植物分布中心区域,是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的腹心地带,有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银杏、铁坚油杉等名木古树,全镇森林面积48021.6亩、覆盖率53.6%。

【经济社会】截至2023年底,全镇户籍人口4978户12758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2376人,常住人口6606人。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297户1085名贫困人口现行标准下全部脱贫达标。2020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31.69万元,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5万亩,产粮8715.33吨,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49元。现有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教学点4个、民办幼儿园1所,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7个,农贸市场1个,养老服务机构1个。自2018年,全镇7个村共投入资金260万元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每个村均有集体收入,2020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2.4万元,平均村集体经济收入1.7万元,累计盈利约24.6万元,村集体经济正在稳步向前推进。

【振兴基础】对标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对桥头镇综合研判。一、产业振兴现状。桥头全镇第一产业以种养业为主,有水稻、玉米、生猪、肉兔、土鸡等传统种养业,自2017年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来,全镇大力发展以果业为主导的特色效益农业,累计以发展脆红李、苍溪雪梨(黄金、翠冠)为主的水果10000余亩,现有重点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17家,家庭农场2个,优势农业产业基地11个,产业发展势头总体良好,内生动力强,管护得当,为产业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产业链条不长,缺少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加工等配套设施设备,农产品销售面临滞销风险;产业融合度低,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等丰富的文旅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农旅、康养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资源未有效激活,村集体闲置资产及农户闲置农房未有效盘活利用。林业资源、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低,未有效结合国家碳汇林、生态补偿机制等政策提高生态资源的综合利用。二、人才振兴现状。全镇人力资源丰富,人才基础良好,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上班公职人员较多,通过创新创业发展为企业家、老板等乡贤也较多,外出创业、就业人员7000余人,占户籍人口54.8%。但由于大量劳动力外出创业就业,农村老龄化严重,本地人力资源明显不足。据初步统计,农村家庭收入75%左右来源于外出或就近务工,少量收入来源于种养殖业。随着果业产业、文旅产业等融合发展,现有人力资源远远不能服务于产业集聚发展,亟需通过培训培育在乡人才,对脆李、翠冠梨等果业技术以及康养旅游、民宿服务等开展培训,提升职业技能和服务能力。从镇域主要人才构成来看,各类人才总计447名,其中乡贤占比20%(本地乡贤40人,外出乡贤49人);企业及大户占比4%(企业及主要经营大户17个),驻村工作队占比12%(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31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21人),党员占比64%(党员人数共计289人)。人才振兴方面侧重实施人才回引工程和在乡人才培训,广泛招才纳贤,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进一步提升人才素质,发挥本地人才的内生动力,吸引更多社会人士参与乡村振兴。三、文化振兴现状。人文基础好,千年桥头土汉文化交融,底蕴深厚:桥头八景,自然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白塔遗迹(石柱塔文化代表)、大寨坎遗址(市级保护单位)、韭菜坪农场遗址等极具开发利用价值;桥头书法、竹编工艺、唢呐吹奏等手工技艺得以传承。文化基础设施较完备:镇域各村图书馆配置率100%,村域平均文化活动空间面积约350㎡。但镇域历史文化传承度不够,文化展示类场馆缺失;耕读技艺传承度不高,无知名艺人;文化商业落后,无优质文化主题经营项目,乡风文明基础好,但亮点工作不突出,文明标兵代表性不突出;文化配套设施不能满足村民对图书室图书量、现代化设施、文化活动空间等需求。群众比较团结,民风淳朴,重视教育,部分村庄在卫生习惯、参与公益劳动、自主发展村集体经济方面都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四、生态振兴现状。生态本底优良,镇域面积的49.1%位于生态保护区范围内,主要包括藤子沟湿地公园与镇域东侧林地,藤子沟水库集雨面积590余平方公里,涉及8个乡镇,集雨区内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农业面源污染对库区水生态有较大影响。镇域场镇以及环湖沿线大部分已接入污水管网(各行政村通过小型污水处理设备或生化池共接入306户1158人),生活污水处理未达到全覆盖,但各村偏远村民小组仍有小型污水处理或生化池需要。环藤子沟库岸线以上,田畈、桥头村沿山脊线以下的林地,树种结构和林相单一。据调查,集中在公路沿线的57%村庄有亮化需求,42%村庄有风貌提升需求,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宜居需要侧重在场镇公共服务配套、村组环境改善、建筑控制引导及保护水库水质方面进行完善和提高。五、组织振兴现状。严格落实村“两委”换届支书、主任“一肩挑”、“一升一降”工作要求,2021年3月,完成7个村支部换届工作。平均年龄下降7岁,大学及以上学历上升29个百分点(原42%,现71%),桥头村、马鹿村、瓦屋村支部书记呈调优配强趋势,田畈村、长沙村、野鹤村、赵山村由原支书续任,基层组织引领及支部团结协作能力进一步增强。全镇共有中共党员327名,从统计情况来看,全镇党员结构性别、年龄、学历失衡明显,党员性别男女比为8.5:1.5,60岁以上党员占比42.8%,初中及以下学历党员占比56.9%,大学及以上学历党员占比24.5%,全镇党员队伍老龄化明显、学历层次不高。自2018年开始,7个村共投入集体经济专项资金260万元,以入股公司或合作社、自营公司、劳务合作社、经营超市等多种方式开展经营,村级集体经济稳步发展,到2020年底,实现村村有收益,累计盈利24.6万元。但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及收益来源仅靠简单入股或村集体自营超市增收,方式相对单一,需要对基层干部从管理型人才向经营型人才开展培养。从群众支持村两委工作情况、信访问题、村两委工作能力、村集体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组织振兴需要在阵地建设、社会治理、服务群众、强化村两委综合能力、提高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村庄资源能力方面进一步加强。

【发展定位】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依托全镇果业产业基础,围绕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沿湖的山水田林湖立体自然风光,融入桥头厚重的文化底蕴,通过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盘活闲置资源资产,发展壮大以脆李为主的绿色果业产业,推进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果业产业“接二连三”,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以传统乡土生活为蓝本,按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方式,营造山水相映、枝繁果香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发展定位千年桥头水韵果乡,形象定位一湖映桥头万果醉天下。

总体目标2025年,以果业为主的现代山地特色效益农业产业体系基本构成,以湿地公园为重点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全面巩固,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乡村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

具体目标

——建成产业兴旺的活力小镇。农业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以脆红李果业为重点的绿色农业蓬勃发展,规模化、市场化、组织化水平明显提升,到2025年,建成万亩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实现年产值6000万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1;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综合年产值2亿元以上,逐步形成以“农文康旅”产业为特色、绿色果业为支撑、劳务经济为补充的经济体系,建成产业特色鲜明、增长动力充沛、质量效益提升、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小镇。

——建成生态宜居的绿色小镇。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升级,生态林业大力发展,到2025年,全镇产业实现全面生态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机制健全完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合理布局,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全方位推进,凸显自然生态、田园风光、土家风情特质和格调,农村生活垃圾行政村治理覆盖率达到100%,禽畜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3%,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治理的农户覆盖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稳步提升,建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处处见景、记得住乡愁的宜居绿色小镇。

——建成乡风文明的魅力小镇。农村思想道德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乡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氛围更加浓厚;“千年桥头”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和乡贤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乡村振兴积分机制有效推行,乡村精神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婚丧事宜“八反对八倡导”成为自觉行动,传统美德广泛弘扬,勤劳致富蔚然成风,农民群众文化水平、法治意识明显提高,建成新时代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魅力小镇。

——建成治理有效的和谐小镇。强化党建引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推动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凝聚力、号召力明显提升;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方式,积极构建自治、德治、法治“三治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真正实现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建立健全群众组织,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全面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规范化打造“贵和工作室”,建设平安乡村,建成彰显民主、厉行法治、安定有序的和谐小镇。

——建成生活富裕的幸福小镇。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实施,到2025年,实现对外交通、电力通讯、人居环境、产业融合和场镇功能等“五个明显”提升,路、水、电、讯、房“五个改善”到农家,宜居水平明显提升;建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服务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更加有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